名师广场

登录
工作室首页 > 活动列表 > 活动详情
10 江苏省朱国明网络名师工作室 第十次活动

参与对象 : 工作室成员

10 江苏省朱国明网络名师工作室 第十次活动

创建者:朱国明参与人数:51人起止时间:2023-05-09 11:39:002023-05-22 11:05:00

参与者: 陆王磊   陈彦明   居冰莹   姚悰   张梦甜   沈忱   王春燕   张国鑫   刘亚昭   陈伊杰   朱辛彧   杨志松  

收起
活动描述
江苏省朱国明网络名师工作室 第十次活动暨新课标视域下小学信息科技课堂跨学科实践研究”项目组教学展示活动!
活动资源
  • 庄老师上课照片.png
  • 余老师上课照片.png
  • 王老师上课照片.png
  • 邵老师上课照片.png
  • 刘老师上课照片.png
  • 线上照片3.jpg
  • 线下照片2.JPG
  • 线下照片1.JPG
  • 20230517工作室第十次活动签到.jpg
  • 20230517工作室第十次活动记录.jpg
  • 工作室第十次活动的通知
活动总结

凝心聚力齐教研,线上线下共成长

 

—江苏省朱国明网络名师工作室第十次教研活动

 

五月夏初至,教研正当时。为了追寻更美的教育风景,为了心中的那份教学热忱,5月17日上午,江苏省朱国明网络名师工作室开展了第十次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工作室领衔人朱国明副校长主持,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共分四个会场:主会场设在开发区实验小学,分会场设在花桥高级中学、新镇中学和司徒街幼儿园。参加此次活动的除了“新课标视域下小学信息科技课堂跨学科实践研究”项目组全体成员和工作室其他部分成员外,首次还有省外(贵州)的老师参加了本次线上活动。

【线下教学展风采】 

开发区实验小学的两位老师分别呈现了信息科技新课标教学应用案例——身边的算法不同的课堂教学实践。

第一节是邵俊老师执教的《身边的算法:神舟飞船运行模拟》。邵老师准备充分,设置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课上利用Micro:bit开发板中的点阵显示,带领学生模拟感兴趣的神州飞船发射倒计时、宇航员身体检测、飞船返航降落的执行流程,学生在模拟的过程中体会到顺序结构、循环结构、分支结构的不同。借助学习与生活的实例,让学生体验身边的算法。

第二节课是刘青老师执教的《身边的算法:丫丫的回国路线》。刘老师授课语言精炼自如,设计思路清晰。课堂上利用“熊猫丫丫回国”这个备受关注的事件作为导入,通过分析丫丫的回国路线,让学生认识流程图并用WPS文字画出流程图,利用流程图帮助学生读懂程序并写出程序,最后利用图形化编程软件完成动态的回国路线。课上教师还积极鼓励学生要学以致用,引导学生用流程图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融合教学显特色】

来自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三位老师通过精彩的课堂教学充分展示了学科教学与信息科技的深度融合。本次线上活动以“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教育云平台-名师专栏”为直播平台,进行全网直播,同时在线观摩人数2000余人次。

第一节课是司徒街幼儿园庄珣老师执教的《小班语言—呀!》(信息的获取)。庄老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善于通过创造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激发孩子的想象力,理解故事内容,说出小动物吃了不同食物发生的不同变化,知道好吃的食物不能贪多这个道理。整堂课让孩子感受到满满的创意和风趣,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给了幼儿充分的自主性,让幼儿在说说、玩玩的动静交替中,学到了知识。特别是通过庄老师的引导,孩子们通过获取正、反两面的信息,得出“东西不能乱吃”的结论,很好的把信息科技中“信息的获取”内容渗透到幼儿课堂教学中,让人眼前一亮。

第二节课是花桥高级中学王森老师执教的体育与健康《常见的运动损伤和处理方法》(生活中的算法)。王老师的课设计新颖,将信息科技学科中的《生活中的算法》知识点渗透其中,带领学生在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中,了解运动损伤的简易处理,让学生明白处理运动损伤的顺序是严谨的,同时让学生掌握运动损伤出现后的正确处理方法,学会如何预防运动损伤。

第三节课是新镇中学余洋老师执教的信息科技课《过程与控制:基于Micro:bit开发板的创客教学—智能灯案例》。余老师语言流畅,讲解精辟,善于鼓励学生、调动课堂学习氛围。本课通过智能家居引入智能灯,结合光敏传感器和开源硬件micro:bit电子实验箱套装,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新授知识体验作品的创意、设计、制作、测试、运行及展示的完整过程,初步形成以信息科技学科方法观察事物和求解问题的能力,提升计算机思维与创新能力,也为学生今后学习编程语言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线上交流促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集体的智慧,更离不开精益求精的探讨。课后,工作室成员对这几节展示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吴月佳老师的评课

刘青老师的课,从前段时间比较热门的“大熊猫丫丫回国”事件为基础,通过分析“丫丫回国路线”到处流程图,带领学生们学会如何绘制流程图,如何看懂流程图,从而根据流程图完成编程脚本。提到算法、流程图,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编程的教学。但其实我们生活中处处有算法。刘青老师的课让我最眼前一亮的是,他并没有一上来就使用图形化编程软件,而是在WPS、画图等程序中讲解流程图,绘制流程图,淡化了编程,着眼于算法。整节课不拘泥于软件的使用,按照需要需求,体现了新课标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这一核心素养。

王森老师的课是一节室内体育课,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想过体育课和我们信息科技课也能进行融合。课上,王森老师介绍了体育运动时常见的一些伤病以及他们的处理方法。这个处置的过程,就是一个顺序结构。这不禁让我思路大开,那在判断伤病情况从而进行不同处置的过程不就是一个分支结构嘛?心肺复苏按压的过程不就是一个循环结构嘛?果然生活中处处有算法!可见在算法的教学中,到处都有可用的素材和例子,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张雪老师的评课

刘青老师的《身边的算法—丫丫的回国路》一课,刘老师以当下热门“大熊猫丫丫回国”事件作为课堂导入,通过展示地图,模拟飞行过程,带领学生分析我国专家营救丫丫的过程,并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使用流程图去理清、记录过程,以免后续学习过程中遗忘。刘老师带领学生绘制流程图,详细介绍了流程图的整体结构,如何绘制,使用什么线条、图形绘制,帮助学生学习绘制流程图。课堂学习活动侧重计算思维的建构,学生学以致用,尝试使用画图或WPS自行绘制,是对学生计算思维的锻炼。

刘老师的这堂课也给我了一些启发,在讲授编程课时,我常常苦恼于学生过于依赖课本或教师演示,虽尝试过流程图展示程序逻辑,帮助学生理解,但效果不佳,多是学生遗忘。可以借鉴刘老师的方法,花费一些时间,构建流程图,理清算法逻辑,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流程图,其印象更深刻,便于后续学习,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大抵是这样了。

庄珣老师的《小班语言:呀》(信息的获取)一课,庄老师生动亲切的语言引人入胜,利用希沃白板生动的展示小刺猬的活动,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庄老师在课堂中引导孩子用连贯的语言描述过程,引导孩子参与游戏,师生互动自然,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很高。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火花,技术在课堂的运用也使得课堂不再拘泥于教师讲学生学的固定模式,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有更多感官介入,课堂也可以如此有趣。

杨扣喜老师的评课

刘老师的《身边的算法--丫丫的回国路线》,选取了当下的热门的话题作为切入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在上课的同时,利用了多种软件相结合,帮助学生以流程任务的形式来理解什么是算法,算法有什么好处。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回答紧紧围绕着任务的解决,其实算法的突出还是在于思维的启发,思路的引导。在这一点上,刘老师的课堂设计很有代表性与先驱性。当然,在wps中的流程图,画图都是借助工具来体现我们解决问题,算法如何设计等等问题。有时候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我们还可以借助哪些工具来完成任务,它们之间都有哪些优缺点。这样的对比之下,算法的优劣与工具的优劣就在课堂上能够有一个更加优势的展现。

王丽丽老师的评课

王老师的《常见运动损伤和处理方法》,让我眼前一亮。这应该是一节健康教育课,但是摒弃了传统健康教育课的纯理论讲述,加入了体育运动、实践操作、算法学习,很精彩。运动损伤处理的时候,是必须严格按照顺序执行的,这和算法的顺序结构不谋而合,所以老师用流程图来表示处理方法,很合适。此外,如果碰到骨折情况,就需要对伤情进行判断再处理,这又和算法的分支判断相符合。总之,学生在学习课堂内容的情况下,理解了顺序判断和分支判断,提升了自己的算法意识,真的很好。

陶晓双老师的评课

余老师的《基于microbit开发板的创客教学》这节课的整体设计比较合理,从智能家居应用场景导入,引出智能灯,逐步深入到硬件分析、线路连接、算法描述(自然语言、流程图、程序设计)等多个方面。使学生从不同层面全面理解智能灯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注重流程分析和实践操作,促进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我觉得可以加大对于学生实操部分的时间分配,保证每位同学都能够充分参与实验操作并达到预期效果。同时,可适当增加交流互动的环节,让学生们更加积极地参与讨论和分享,增强彼此之间的学习互动。

此次的教研活动实现了线上和线下的高度融合,跨越学段,在不同学科中体现出信息科技的无处不在,引发了工作室成员的许多思考,也给大家带来别样的收获和挑战。相信在工作室领衔人朱国明副校长的带领及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工作室的成员定能够扬帆起航,携手前行,奔赴美好的未来。


活动流程
  • 发布通知
  • 上传照片等资料
  • 活动总结
二维码

名师工作室移动端

  • 扫一扫,直接在手机上打开
  • 随时随地使用工作室
分享
回到顶部